您好,欢迎来到南京大学出版社官网!请【登录】【免费注册】

返回首页 | 加入我们

我们的作者

余光中

时间:2012-10-31 14:53:40    来源:http://www.njupco.com     作者:南京大学出版社


  余光中(1928-),祖籍福建永春,生于南京,先后在秣陵路小学(原崔八巷小学),南京市第五中学(原南京青年会中学)读书,1947年入金陵大学外语系(后转入厦门大学),1949年随父母迁香港,次年赴台,就读于台湾大学外文系。 1953年,与覃子豪、钟鼎文等共创“蓝星”诗社。后赴美进修,获爱荷华大学艺术硕士学位。返台后任师大、政大、台大及香港中文大学教授,现任台湾中山大学文学院院长。当代著名诗人和评论家。  余光中是个复杂而多变的诗人,他写作风格变化的轨迹基本上可以说是中国整个诗坛三十多年来的一个走向,即先西化后回归。在台湾早期的诗歌论战和70 年代中期的乡土文学论战中,余光中的诗论和作品都相当强烈地显示了主张西化、无视读者和脱离现实的倾向。如他自己所述,“少年时代,笔尖所染,不是希顿克灵的余波,便是泰晤士的河水。所酿业无非一八四二年的葡萄酒。”  80年代后,他开始认识到自己民族居住的地方对创作的重要性,把诗笔“伸回那块大陆”,写了许多动情的乡愁诗,对乡土文学的态度也由反对变为亲切,显示了由西方回归东方的明显轨迹,因而被台湾诗坛称为“回头浪子”。从诗歌艺术上看,余光中是个“艺术上的多情主义诗人”。他的作品风格极不统一,一般来说,他的诗风是因题材而异的。表达意志和理想的诗,一般都显得壮阔铿锵,而描写乡愁和爱情的作品,一般都显得细腻而柔绵。着有集《舟子的悲歌》、《蓝色的羽毛》、《钟乳石》、《万圣节》、《白玉苦瓜》等十余种。

  年表

  1928,10月21日生于南京。

  1947,19岁,入金陵大学外语系(后转入厦门大学)。  1949,21岁,迁香港。  1950,22岁,5月到台湾,9月考入台大外文系三年级。  1953,25岁,与人合创“蓝星”诗社。  1956,28岁,开始在大学任教。与范我存女士结婚。  1961,33岁,赴美国进修。第二年获爱荷华大学艺术硕士。回台,任师范大学英语系讲师。  1964,36岁,赴美国讲学一年。  1966,38岁,任师范大学副教授,在台大等校兼课。  1969,41岁,赴美国任科罗拉多州寺钟学院客座教授。  1971,43岁,任师大教授。  1972,44岁,任政治大学西语系主任。  1974,46岁,赴香港任中文大学中文系教授。  1980,52岁,任国立师范大学英语系系主任,兼英语研究所所长。  1982,54岁,《传说》获台北新闻局金鼎奖歌词奖。  1984,56岁,获吴三连文学奖散文奖。  1985,57岁,离开香港,到高雄市定居,任国立中山大学文学院院长,兼外国语文研究所所长。获中国时报新诗推荐奖。  1989,61岁,主编的《中华现代文学大系》出版,并以此书获金鼎奖图书类主编奖。获选为联合副刊第一位“每月人物”。  1990,62岁,获选为中华民国笔会会长。  1991,63岁,获美西华人学会的“文学成就奖”、香港翻译学会的荣誉会士衔。  1993,65岁,《港台文学选刊》推出“余光中专辑”;香港中文大学联合书院邀请担任“到访杰出学人”;《二十世纪世界文学大全》纳入一整页余光中评传。  1994,66岁,评论集《从徐霞客到梵谷》获《联合报.读书人》最佳书奖。中山大学聘为“中山讲座教授”。  1995,67岁,厦门大学邀请返校演讲,并颁赠客座教授。  1996,68岁,《井然有序》获《联合报.读书人》最佳书奖。  1997,69岁,长春举办全国书展,由长春时代文艺出版社出版《余光中诗歌选集》及《余光中散文选集》共七册。应邀前往长春、沈阳、哈尔滨、大连、北京等五大城市为读者签名。获吉林大学颁授客座教授名衔及东北师范大学客座教授名衔。获中国诗歌艺术学会颁赠“诗歌艺术贡献奖”。  1998,70岁,广电基金会拍摄“诗坛巨擘--余光中”影集。获颁文工会第一届五四奖的“文学交流奖”、中山大学“杰出教学奖”、中华民国“斐陶斐杰出成就奖”、行政院新闻局“国际传播奖章”。散文集《日不落家》获《联合报.读书人》最佳书奖。七十大寿发表新作及新书出版等活动,被台湾电视公司“人与书的对话”选为1998年“十大读书新闻”之第六。  1999,71岁,傅孟丽着《茱萸的孩子--余光中传》由天下文化出版。黄维梁、江弱水编选《余光中选集》五册由安徽教育出版社出版。中山大学聘为“光华讲座教授”。苏其康主编《结网与诗风--余光中先生七十寿庆论文集》由九歌出版社出版。淡江大学主编之《蓝星诗学》推出“余光中特辑”。《日不落家》获颁吴鲁芹散文奖。应湖南文协之邀访湘,先后在岳麓书院、湖南师范大学、岳阳师范学院、常德师范学院、武陵大学演讲。  2000,72岁,香港中文大学校友月刊,选出余光中、丘成桐、牟宗三、唐君毅、钱穆等十人为“中大最重要人物”。获颁高雄市文艺奖。《余光中诗选》当选“百年百种优秀中国文学图书”,由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出版。南京举办“余光中文学作品研讨会”,武汉大学举办“余光中暨香港沙田文学国际学术研讨会”,武汉华中师范大学颁授客座教授聘书。诗集《高楼对海》获《联合报.读书人》最佳书奖。。  2001,73岁,江堤编选《余光中:与永恒拔河》,为“岳麓书院千年论坛丛书”之一,由湖南大学出版。黄维梁编选《大美为美--余光中散文精选》,列入季羡林主编丛书《当代中国散文八大家》,由深圳海天出版社出版。获第二届“霍英东成就奖”。  2007年,79岁,荣聘为北京师范大学(珠海分校)文学院荣誉院长。  2010年,82岁,携夫人及女儿出访无锡江南大学,并受聘为江南大学客座教授。  2010年,82岁,出生于端午节的诗人余光中亲赴屈原故里湖北秭归参加2010屈原故里端午文化节暨海峡两岸屈原文化论坛,并专门创作一首纪念屈原的诗歌《秭归祭屈原》。  2010年6月17日,余光中携家人和流沙河,李元洛参观了三峡大学,并为全校师生做了一场名为《我的四度空间》的演讲。

  主要著作

  《余光中经典》

  诗集

  《舟子的悲歌》,野风,1952。  《蓝色的羽毛》,蓝星诗社,1954。  《钟乳石》,中外画报,1960。  《万圣节》,蓝星诗社,1960。  《莲的联想》,文星,1964。  《武陵少年》,文星,1967。  《天国的夜市》,三民,1969。  《敲打乐》,蓝星诗社,1969。  《在冷战的年代》,蓝星诗社,1969。  《白玉苦瓜》,大地,1974。  《天狼星》,洪范,1976。  《与永恒拔河》,洪范,1979。  《余光中诗选(1949-1981)》,洪范,1981。  《隔水观音》,洪范,1983。  《紫荆赋》,洪范,1986。  《梦与地理》,洪范,1990。  《安石榴》,洪范,1996。  《五行无阻》,九歌,1998。  《余光中诗选第二卷(1982-1998)》,洪范,1998。  《高楼对海》,九歌,2000。  《藕神》,台湾九歌出版社,2008

  散文及文艺批评文集

  《左手的缪思》,文星,1963。  《掌上雨》,文星,1964。  《逍遥游》,文星,1965。  《望乡的牧神》,纯文学,1968。  《焚鹤人》,纯文学,1972。  《听听那冷雨》,纯文学,1974。  《青青边愁》,纯文学,1977。  《分水岭上--余光中评论文集》,纯文学,1981。  《记忆像铁轨一样长》,洪范,1987。  《凭一张地图》,九歌,1988。  《隔水呼渡》,九歌,1990。  《从徐霞客到梵谷》,九歌,1994。  《井然有序》,九歌,1996。  《日不落家》,九歌,1998。  《蓝墨水的下游》,九歌,1998。  《连环妙计》,上海文艺,1999

  翻译作品

  《梵谷传》,重光文艺,1957。  《老人和大海》,重光文艺,1957。  《英诗译注》,文星,1960。  《美国诗选》,今日世界,1961。  《英美现代诗选》,学生,1968。  《录事巴托比》,今日世界,1972。  《不可儿戏》,大地,1984。  《土耳其现代诗选》,林白,1984。  《温夫人的扇子》,大地,1992。  《守夜人》,九歌,1992。  《理想丈夫》,大地,1995。

  创作历程

  创作开端

  1948年,在厦门大学,外文系主任李庆云在课堂上问同学们未来的志向。轮到余光中时,他豪情万丈地说:“我将来要当作家!”当时他已在南京、厦门两地初试啼声,至少发表过七、八首诗和文学评论,表现不凡。

  格律诗时期

  (1949-1956)  以《舟子的悲歌》《蓝色的羽毛》《天国夜市》为代表。大多数篇章均为二段或三段,每段四行,二、四句押韵。

  现代化的酝酿时期

  (1957-1958)  以《钟乳石》后半和〈西螺大桥〉为代表。开始衍出长短错落的句式。

  留美的现代化时期

  (1958-1959)  以《万圣节》为代表。爱荷华大学的写作训练与艺术课程启迪了余光中对现代艺术的接触,并普遍吸收了西洋音乐,作品有抽象的趋势。

  虚无时期

  (1960-1961)  以《天狼星》、《武陵少年》前半为代表。这个时期的余光中在西化的忧郁苍白里创造英雄的幻觉,无法向传统索取温暖。作品中时常透露末世一般的追悼,又始终无法自绝于传统,而有“真空的感觉”。《天狼星》投影的不但是个人或诗坛的无依、空虚,也是一个文化、民族对传统的怀疑和对接受外来冲击的疑惑。

  新古典主义时期

  (1961-1963)  以《五陵少年》后半、《莲的联想》为代表。无论在文白的相互浮雕上、单轨句法和双轨句法的对比上、工整的分段和不规则的分行之间的变化上,《莲的联想》都以二元手法将中国文学的抒情传统推向另一个高峰。

  走回近代中国时期

  (1965-1969)  以《敲打乐》、《在冷战的年代》为代表。自我的剖析、形而上的主题、同一主题的两面探索、性与战争的交相对映,均承载深刻。技巧及思考到达高峰。

  民谣风格时期

  (1970-1974)  以《白玉苦瓜》为代表。作品吸收摇滚乐的浪漫精神,以回归故土的民族意识面对眼前的现实。这个阶段的余光中也挣脱了“我是谁”的迷惘,以“守夜人”自许,期待自己经由生命的苦楚而臻于永恒的诗艺。

  历史文化的探索时期

  (1974-1981)  以《与永恒拔河》、《隔水观音》为代表,诗作的知性渐渐多于感性,也较不刻意锻字炼句,而趋于任其自然。

  写实伤今、印证生命的秋收时期

  (1981以后)  以《五行无阻》、《高楼对海》等为代表。这段期间余光中既歌咏亲情伦理、讽诵汉魂唐魄、参透生死玄想,也把地理的乡愁乘以文化的沧桑,由早年浪漫怀古转为写实伤今,成了低回的吟咏。

上一条:董健
下一条:菲利普·索莱尔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