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如东高级中学2010~2011学年度第一学期期中考试2010.11
高一语文试卷
命题人:缪 剑 沈正荣
说明:
①本试卷总分160分,共22题;考试时间为150分钟。
②选择题的答案依次涂上答题卡;其它各题做上答题纸;作文写到作文纸上。
③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答题纸和作文纸一并交上来。
一、语言文字运用(共18分)
1、下列各组中加点字的读音,每对完全不相同的一组是( ▲ )(3分)
A. 追溯/扑朔迷离 落差/丢三落四 悲怆/踉踉跄跄 遏制/残碑断碣
B. 挟持/汗流浃背 焦灼/媒妁之言 嗔怒/瞠目结舌 妥帖/服服帖帖
C. 甄别/渐臻佳境 给予/自给自足 桑梓/莘莘学子 惩艾/方兴未艾
D. 契机/锲而不舍 款识/博闻强识 臧否/否极泰来 复辟/鞭辟入里
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 )(3分)
A. 这项新规定颁行一年多,已经露出危险的苗头,如不及时关注,恐怕亡羊补牢,为时太晚。
B. 随着社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安土重迁的观念越来越深人人心,即使富庶地区的人们也乐意告别家乡,外出闯荡一番。
C. 我们学生都应该懂得:发展自己的智力,必须与培养自己的非智力因素结合起来,因为二者是休戚相关,紧密相连的。
D. 滥挖天山雪莲现象日益猖獗的原因之一是,违法者众多且分布广泛,而管理部门人手不足,因此执法时往往捉襟见肘。
3、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3分)
A. 近期发热患儿增多,我院已进入门诊超负荷状态,为使就诊更有序,决定采取分时段挂号,如果由此给您带来不便,敬请谅解。
B. 只有艰辛劳动过奉献过的人,才真正拥有故乡,才真正懂得古人“游子悲故乡”的情怀——无论这个故乡烙印在一处还是多处,在祖国还是在异邦。
C. 大师的这段经历非常重要,但流传的说法不一,而所有的当事人、知情人都已去世,我们斟酌以后拟采用大师儿子所讲的为准。
D. 妄自菲薄是一条毒蛇,它永远吮吸着我们的心灵,啮噬着其中滋润生命的血液,注入厌世和绝望的毒液。
4、下面是伊秉绶所作扬州平山堂集句对联。请你写出上联内容中所涉及到的作品和作家,并对此集句对联作适当的点评。(5分)
衔远山吞长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
送夕阳迎素月当春夏之交草木际天
(1)上联所涉及的作品和作家是: ▲ (2分)
(2)点评: ▲ (3分)
5、在旧城改造中,因为拓宽道路的需要,一棵千年古树将被砍伐。市民闻讯后纷纷上书有关部门,要求重新设计改造方案以保护古树。请根据下列人物的身份,从各自的专业角度出发,分别拟写一句话,说明他们反对砍伐古树的理由。(4分)
历史学家: ▲
文学家: ▲
二、古诗文阅读与积累(共25分)
6、对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错误最多的一组是( ▲ ) (2分)
A.①所谓伊人,在水之涘(水边) ②非能水也,而绝江河(绝:横渡) ③则耻师焉,惑矣(惑:糊涂) ④举酒属客(属:致意,引申为劝酒)
B.①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出生) ②吾从而师之(以……为师) ③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竟,简直) ④始指异之(奇异)
C.①外与天际,四望如一(天边) ②君子不齿(不以……为耻辱) ③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一般人,普通人 ) ④女也不爽,士贰其行(不舒服)
D.①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偏爱) ②能谤讥于市朝(诽谤) ③老臣贱息舒祺,最少,不肖(贤) ④国人莫敢言,道路以目(用眼睛示意)
7、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虚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 (2分)
A.①欲人之无惑也难矣 ②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B.①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②此则寡人之罪也
C.①而耻学于师 ②不拘于时,学于余
D.①吾能弭谤矣,乃不敢言 ②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各8~11题(共11分)
(一)
桓公自莒反于齐,使鲍叔为宰,辞曰:“臣,君之庸臣也,君加惠于臣,使不冻馁,则是君之赐也。若必治国家者,则非臣之所能也;若必治国家者,则其管夷吾乎。臣之所不若夷吾者五:宽惠柔民,弗若也;治国家不失其柄,弗若也;忠信可结于百姓,弗若也;制礼义可法于四方,弗若也;执枹鼓立于军门,使百姓皆加勇焉,弗若也。”桓公曰:“夫管夷吾射寡人中钩,是以滨于死。”鲍叔对曰:“夫为其君动也;君若宥而反之,夫犹是也。”桓公曰:“若何?”鲍子对曰:“请诸鲁。”桓公曰:“施伯,鲁君之谋臣也,夫知吾将用之,必不予我矣,若之何?”鲍子对曰:“使人请诸鲁,曰:‘寡君有不令之臣在君之国,欲以戮之于群臣,故请之。’则予我矣。”
桓公使请诸鲁,如鲍叔之言。庄公以问施伯,施伯对曰:“此非欲戮之也,欲用其政也。夫管子,天下之才也,所在之国则必得志于天下,令彼在齐,则必长为鲁国忧矣。”庄公曰:“若何?”施伯对曰:“杀而以其尸授之。”庄公将杀管仲,齐使者请曰:“寡君欲亲以为戮,若不生得以戮于群臣,犹未得请也,请生之。”于是庄公使束缚以予齐使,齐使受之而退。
(二)
比至,三衅三浴之。桓公亲迎于郊,而与坐而问焉。遂以为相。注云:三衅者,以香涂身曰衅。孔子曰:“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此答子贡问管仲不能死之辞也。大抵召忽之死,为守节;管仲不死,为树功。盖桓公兄也,合立当事之。子纠,弟也,不当辅以争国。故圣人不责其死而称其功。
8、对文中句子里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 执枹鼓立于军门 鼓:击鼓 B. 君若宥而反之,夫犹是也 宥:宽恕
C. 犹未得请也,请生之 生:活 D. 管仲相桓公,霸诸侯 相:辅助
9、下列句中加点词语,其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3分)
A. ①若必治国家者,则其管夷吾乎 ②方其破荆州,下江陵……固一世之雄也
B. ①于是庄公使束缚以予齐使 ②遂以为相
C. ①杀而以其尸授之 ②位尊而无功,奉厚而无劳,而挟重器多也
D. ①而与坐而问焉 ②然后知是山之特立,不与培塿为类
10、下列句子分为四组,全都能够表现管仲有治国才能的一组是( ▲ )(3分)
①治国家不失其柄,弗若也 ②夫管夷吾射寡人中钩,是以滨于死。 ③令彼在齐,则必长为鲁国忧矣 ④桓公亲迎于郊,而与坐而问焉。 ⑤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 ⑥管仲不死,为树功
A. ①③⑤ B. ②④⑤
C. ③④⑥ D. ①⑤⑥
11、下列关于选文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2分)
A. 选文(一)记叙了鲍叔牙深知管仲之才,向齐桓公推荐管仲,并设计迎回管仲的故事。
B. 选文(一)表现了鲍叔牙知人能让、举贤荐能的高风亮节和齐桓公重视人才、不计前嫌的博大胸怀。
C. 选文(一)中的“夫为其君动也”中的“君”是指公子纠。
D. 选文(二)引用孔子的话,旨在回答子贡问管仲为什么没有死的问题。
12、将下列各句翻译为现代汉语(10分)
①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3分)
▲
②一旦山陵崩,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触龙说赵太后》)(2分)
▲
③今君王既栖于会稽之上,然后乃求谋臣,无乃后乎?(《勾践灭吴》)(3分)
▲
④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师说》)(2分)
▲
三、名篇名句默写与名著阅读(共17分)
13、名篇名句默写(共8分)
(1) ▲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 ▲ 。(《荀子•劝学》)
(2)彼童子之师, ▲ , ▲ 。(《韩愈•师说》)
(3)白露横江,水光接天。 ▲ , ▲ 。(苏轼•赤壁赋))
(4) ▲ 。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 ▲ (毛泽东《沁园春•长沙》)
14、名著阅读:(9分)
(1)请在横线上写出相应的人物:(共4分)
①“一个是阆苑仙葩,一个是美玉无瑕。若说没奇缘,今生偏又遇着他;若说有奇缘,如何心事终虚化?”其中“阆苑仙葩”指的是 ▲ ,“美玉无瑕”指的是 ▲ 。
②《红楼梦》判词“霁月难逢,彩云易散。心比天高,身为下贱。风流灵巧招人怨。寿夭多因毁谤生,多情公子空牵念。”和“富贵又何为,襁褓之间父母违;展眼吊斜晖,湘江水逝楚云飞。”分别写的是 ▲ 、 ▲
(2)简答题:《红楼梦》曾在第23回和第27回先后两次描写到林黛玉葬花。黛玉葬花有什么寓意?请结合相关情节作简要分析。(5分)
▲
四、诗歌鉴赏(共6分)
15、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
早 梅
齐己①
万木冻欲折,孤根暖独回。
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
风递幽香出,禽窥素艳来。
明年如应律,先发望春台。②
【注】①齐己,唐代诗人,早年曾热心功名,颇有抱负,然而科举失利,时有怀才不遇之感。
②这里“望春台”既指京城,又似有“望春”的含义。
(1)通观全诗,作者是如何扣住一个“早”来写梅的?请结合诗歌作简要赏析。(3分)
▲
(2)咏物诗多有诗人思想感情的寄托。请简要分析这首诗是怎样寄托作者思想感情的?(3分)
▲
五、现代文阅读(共24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16~19题。(共16分)
一个消逝了的山村(节选)
冯至
在人口稀少的地带,我们走入任何一座森林,或是一片草原,总觉得他们在洪荒时代大半就是这样。不起一些变化,千百年如一日,默默地对着永恒。我们刚到这里来时,对于这座山林,也是那样感想,但是一条窄窄的石路的残迹泄露了一些秘密。
我们走入山谷,沿着小溪,走两三里到了水源,转上山坡,便是我们居住的地方。但是我们从城内向这里来的中途,忽然觉得踏上了一条旧路。那条路是用石块砌成,从距谷口还有四五里远的一个村庄里伸出,向山谷这边引来,先是断断续续,随后就隐隐约约地消失了。我想,这条石路一定有一个时期宛宛转转地一直伸入谷口,在谷内溪水的两旁,现在只有树木的地带,曾经有过房屋,只有草的山坡上,曾经有过田园。
过了许久,我才知道,这里实际上有过村落。这里原有的山村,是一次便毁灭了呢,还是渐渐地凋零下去,我们都无从知道。我们没有方法去追寻它们,只有在草木之间感到一些它们的余韵。
最可爱的是那条小溪的水源,从我们对面山的山脚下涌出的泉水;它不分昼夜地在那儿流,几棵树环绕着它,形成一个阴凉的所在。我们感谢它,若是没有它,我们就不能在这里居住,那山村也不会曾经在这里滋长。这清冽的泉水,养育我们,同时也养育过往日那村里的人们。人和人,只要是共同吃过一棵树上的果实,共同饮过一条河里的水,或是共同担受过一个地方的风雨,不管是时间或空间把它们隔离得有多么远,彼此都会感到几分亲切,彼此的生命都有些声息相通的地方。
其次就是鼠曲草。这种在欧洲非登上阿尔卑斯山的高处不容易采撷得到的名贵的小草。在这里每逢暮春和初秋却一年两季地开遍了山坡。我爱它那从叶子演变成的,有白色茸毛的花朵,谦虚地掺杂在乱草的中间。但是在这谦虚里没有卑躬,只有纯洁,没有矜持,只有坚强。每当我看见这幅图像,就会觉得随身带来的纷扰都变成深秋的黄叶,自然而然地凋落了。于是我可以肯定,那消逝了的村庄必定也曾经被这些白色的小草围绕着,在山腰里一言不语地负担着一切。后来一个横来的运命使它骤然死去,不留下一些夸耀后人的事迹。
雨季是山上最热闹的时代,下了一夜的雨,第二天太阳出来一蒸发,草间的菌子,俯拾皆是:有的红如胭脂,青如青苔,褐如牛肝,白如蛋白,还有一种赭色的,放在水里立即变成靛蓝的颜色。这些彩菌,不知点缀过多少民族童话,它们一定也滋养过那山村里的人们的身体和儿童的幻想吧。
两三年来,这一切,给我的生命许多滋养。但我相信它们也曾以同样的坦白和恩惠对待那消逝了的村庄。这些风物,好像至今还在述说它的运命。在风雨如晦的时刻,我踏着那村里的人们也踏过的土地,觉得彼此相隔虽然将及一世纪,但在生命的深处,却和他们有着意味不尽的关联。
(原文见苏教版必修一《语文读本》)
16、“但是一条窄窄的石路的残迹泄露了一些秘密”中的“秘密”,在文中的含义是什么?(2分)
▲
17、请阅读文中画线的句子,结合全文,分条阐释作者是通过怎样的事物感受到“余韵”的?(6分)
▲
18、请就下面两段文字中运用的修辞手法进行赏析。(4分)
(1)我爱它那从叶子演变成的,有白色茸毛的花朵,谦虚地掺杂在乱草的中间。
▲
(2)第二天太阳出来一蒸发,草间的菌子,俯拾皆是:有的红如胭脂,青如青苔,褐如牛肝,白如蛋白,还有一种赭色的,放在水里立即变成靛蓝的颜色。
▲
19、文章结尾处作者说“但在生命的深处,却和他们有着意味不尽的关联”,如何理解这句话的含义?(4分)
▲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0~21。(共8分)
《红楼梦》到底具有怎样的魔力,引无数才子文人竞折腰?曹雪芹究竟施了怎样的法术,使红楼一书如同《推背图》一般具有神秘色彩?答案当然不在于“魔力”与“法术”,即便那样讲,也只不过是我们的戏谑之词。我以为,我们民族在上世纪上半叶所经历的文化断代及政治革命应是此大关键。从那之后,我们的文字被修改,我们的头脑被洗涤。这次断代就像是一次大地震,把我们的文化大地震得像东非大裂谷一样,今人与先辈隔着峡谷相望,直线距离不算远,但要想过去,得从国外绕道走。这滋味怕是另一番“相顾无言,唯有泪千行”了。话题扯远了,也过于沉重了。总之,我们今人不了解古人,不了解那个时代,不了解那个时代的文化,而且还不愿去了解。
所以,要想读懂《红楼梦》,我们必须了解传统文化。为什么必须了解?欣赏艺术作品如同心理咨询,讲求设身处地,强调共情,作者与欣赏者的共同目标是相互理解、以求共鸣。但人都不是孤立存在的,他生活于一个大的社会环境之下,他的思想行为无不受其影响,所以我们要了解个体,就必须了解个体所处的大环境,无论何时都是这样。
可是传统文化说起来又那么宽泛,要了解些什么呢?就是宗教、哲学和文学,具体就是易、儒、道、佛以及在此基础上的诗词曲文。这些就是中国近几千年以来、近代社会变革以前的社会文化主流。红楼一书,通部充满了这样的思想,尤其带有浓重的儒道及佛学色彩。在《红楼梦大辞典》里,宗教哲学词汇和诗词曲的解释目录就各有七页半之多,仅次于人物目录和一般词汇解释目录数。还记得《好了歌》么?还记得太虚幻境么?还记得宝黛钗三人参禅机么?还记得大观园群芳开诗社么?这些都很有意思,但是不懂得儒释道三家思想,不懂得作为这些思想载体的文学体裁,就会觉得很无聊、甚至很荒诞。但是这些情节又都是小说的关键之处,不看懂怎么行呢?
最后一点,也是很基本的一点,就是要看带有署以“脂砚斋”、“畸笏叟”之名的朱笔红批版本。历史上有好多名人,诸如胡适、毛泽东、鲁迅等都声称《红楼梦》很难懂,自己并没能看懂。当时社会上还没有脂批版本出现是很重要的一层原因。此外,当今社会所流行的百二十回通行版是不合适的,较之古版,前者有着很多的改动之处,而有些内容对我们的理解来说甚为关键,通行版的改动是很容易误导读者的,我就曾为此深受其害。
20、文章认为《红楼梦》具有魔力(法术)。根据文意,请说出这种“魔力”(法术)的具体内涵是什么。(2分)
▲
21、文中具体阐述了我们应该怎样去读《红楼梦》。请三点概括出文章所阐述的读懂《红楼梦》的观点。(6分)
▲
六、写作(共70分)
22、(70分)
“你”本是称呼人(任何人)的代词,但是,有时也可称呼事物景象等。与你为友,虽有选择,却无法漠视。“你”给人以精神的滋养,将会影响着人的一生。
请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和感受,以“与你为友”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记叙文。